最新訊息

  • 貓傳染性腹膜炎-陳稚文醫師
    2014-02-20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定義

    貓傳染性腹膜炎是一種貓冠狀病毒(Coronavirus)引起的疾病,因為免疫系統在清除病毒的過程中產生過度發炎反應,造成身體各處形成肉芽腫的狀況,尤其對於血管壁的破壞造成通透性增加,使得液體滲出血管外,此種發炎稱為免疫性肉芽腫性血管炎。

 

影響的系統

    貓傳染性腹膜炎主要影響腹腔的器官,因為肉芽腫在各器官間形成,造成腸胃道症狀以及肝臟傷害後出現黃疸,此外在眼睛、中樞神經、心肺也都可能出現肉芽腫造成相對應的臨床症狀。

 

遺傳

    貓傳染性腹膜炎在某些研究中發現可能有家族遺傳的狀況,這些貓咪族群有高達五成以上幼貓會發病

 

發生率

    貓冠狀病毒在壅擠的貓舍盛行率非常高,國外統計中約有兩成五的單貓家庭以及近九成的多貓家庭都可以在血液中驗到貓冠狀病毒的抗體,表示這些貓曾經或是正在被貓冠狀病毒感染。根據另一項研究發現這些貓冠狀病毒感染的貓咪中約7.8%-12%會發展成為貓傳染性腹膜炎。某些獸醫師認為在壅擠的環境中,貓冠狀病毒變成貓傳染性腹膜炎並致死的機率約5%,但貓口數少的環境可以大幅降低。

 

好發品種

    班哥拉、阿比西尼亞、喜馬拉雅、柏曼、雷克斯等都認為是高危險族群,在台灣則是異種短毛貓(加菲貓)最常見。但是各國喜好的貓品種不同,所以不同國家的統計資料就會有出入。

 

年紀

    大部分貓傳染性腹膜炎發生在兩歲以下的貓咪,但也有17歲貓咪發病的報告。

 

性別

    未結紮公貓被認為是高危險族群,而已結紮母貓則較少發生。但此結果有統計上的誤差

 

病因

    貓咪在經由糞口傳染後感染貓冠狀病毒,但是許多貓雖感染有冠狀病毒,但是並不會變成貓傳染性腹膜炎,貓腸胃型冠狀病毒過去被認為會自行突變變成毒性更強的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進而造成症狀。最近新的研究則認為強毒性的冠狀病毒(也就是會造成貓傳染性腹膜炎的病毒),以及低毒性冠狀病毒應該是一同存在於環境中,而非先感染冠狀病毒後才發生基因突變變成強毒性病毒株。

 

危險因子

    年紀、未結紮、免疫狀況、環境緊迫、手術、過於擁擠的環境、品種、接觸的病毒量以及毒性、從恢復的貓咪身上再感染

 

病理生理學

    貓冠狀病毒經由糞便感染後進入大腸部分,貓咪甚至可以因為理毛而將身上沾到的冠狀病毒吃下感染。一旦感染建立後,病毒會在大腸上皮細胞增殖,大部分的細胞可以排除掉病毒並且其中少數上皮細胞會變成未來的防護層,但接觸過冠狀病毒的6-9週齡小貓最後幾乎都會感染冠狀病毒。

    在大腸感染24小時候,就可以在扁桃腺以及小腸發現病毒顆粒,2週內結腸、腸系膜淋巴結以及肝臟都會被病毒感染。此時的病毒複製會造成腸道上皮細胞破壞而出現有下痢的狀況。

    貓冠狀病毒分為全身性以及腸道性感染,一般冠狀病毒只停留在腸道並不會進一步感染到全身,但在貓傳染性腹膜炎的病患,貓腸胃型冠狀病毒經由腸道上皮細胞進入血液中的單核球以及組織間的巨噬細胞,而這些受感染的巨噬細胞如果有接受到正確的免疫刺激就會清除掉病毒,如果沒有接受到,則會變成病毒複製的溫床。被感染的貓咪中約有一成會持續性排出病毒,八成會被重複感染而另一成則擁有免疫力。

    貓傳染性腹膜炎的發炎反應是動物本身免疫力造成的,因為抗體、補體、嗜中性球以及巨噬細胞都會被吸引到病毒感染的位置,這些免疫反應最終形成一個肉芽腫組織,此外病毒與抗體結合形成免疫複合體,而這些免疫複合體無法被有效清出身體外,變成像是淤泥一樣沉積在血管各處造成血管壁上出現肉芽腫。

    以上的狀況不斷的持續最終造成各器官的發炎以及血管炎。血管炎又造成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所以血管內的液體開始往體外流變成腹水以及胸水,整個血管系統的發炎最終會引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貓傳染性腹膜炎分為兩型,濕式以及乾式,上述的病程屬於濕式,會在動物產生腹水以及胸水。而乾式則只有在各器官形成大小不一的結節,多見於年紀較大的貓,此時主要只有細胞免疫在進行(嗜中性球、巨噬細胞等),但細胞免疫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病毒,就會轉為濕式。

 

貓腸胃型冠狀病毒理論

內部基因變異假說:

    此假說認為冠狀病毒在感染進入動物體內後,有某些病毒出現突變,使得原本無毒性的貓冠狀病毒變成強毒性的冠狀病毒。因為造成貓傳染性腹膜炎的病毒在基因上與一般貓冠狀病毒有些微不同。但是這樣的變異非常微小而且並非每一隻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都會看到同樣的變異,這也是為何用病毒基因序列檢測貓傳染性腹膜炎並不準確的原因。另外在很少數的例子中,貓冠狀病毒在腸道上皮細胞內自我突變,而這些突變的病毒變成可以在嗜中性球或是巨噬細胞內存活複製。

強毒株與弱毒株共同循環假說:

    環境中有兩種貓冠狀病毒,第一型(比較常見,也比較容易變成貓傳染性腹膜炎),第二型(比較少見)。此兩型冠狀病毒有不同的細胞接受器,其複製的特性也不同,因此貓腸胃型冠狀病毒就是第一型中的弱毒株,貓傳染性腹膜炎就是第一型的強毒株。

以上兩種假說都尚需要更多證據,此外因為貓傳染性腹膜炎造成的症狀是因為動物自己的免疫反應(肉芽腫以及血管炎),並非病毒直接造成,所以不能說貓傳染性腹膜炎是在貓咪間直接傳染。

 

理學檢查發現以及臨床症狀

臨床症狀依感染器官以及乾濕式而有所不同

    多貓家庭中的年輕貓或是最近剛領養的貓咪最常見,一開始多為對康生素無反應的發燒、活力下降、食慾下降、體腫減輕、腹圍膨大、呼吸困難(胸水)或是嘔吐。有時也可看到下痢的問題。

    理學檢查除了發燒外、黃疸、腹水、胸水引發呼吸困難、心包膜積液、小腸腫脹、腎臟腫脹、眼睛葡萄膜炎、視網膜病變、神經症狀也都可能發現。少數病例會看到關節炎、陰囊腫大、皮下小腫塊等。

 

診斷

    診斷上通常需要靠病史、臨床症狀、血液檢查、腹水分析甚至抗體檢測來看,但是抗體檢測不可單獨拿來做確診的依據,還是需要配合其他檢查一起,因為低毒性病毒株與強毒株都可引發抗體。

    確診需要靠生體採樣,所以貓傳染性腹膜炎確診通常是在動物死後屍體解剖才能確診。生前採檢很少採用,因為上述的檢查結果通常可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此外生前採樣屬於侵入性檢查,既無法達到治療的目的又必須冒麻醉等其他風險,因此臨床實務上較少採用。

    血液檢查通常可看到輕微至中等的貧血(因為食慾下降以及全身性感染),白血球增加,高血中蛋白以及球蛋白,低白蛋白,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小於0.4,氮血症(BUN過高),ALT以及ALKP升高(肝臟發炎),肝因性黃疸。腹水檢查會呈現淡至深黃色,黏液狀,蛋白質約有3.9-9.8 g/dL。腹水細胞學檢查則主要有巨噬細胞、嗜中性球以及淋巴球。

    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就算上述檢查正常也不能排除貓傳染性腹膜炎。這也是目前臨床實務上最麻煩的地方。

    X光檢查可看到胸水或是腹水,但量少的時候很難發現。超音波可以用來偵測少量腹水,另外可檢查腸系膜淋巴結有無腫大、腎臟有無腫大或是腎實質有無變化,小腸壁有無腫脹或是有無結節樣病灶。同樣,就算超音波沒有看到任何異常仍然無法排除貓傳染性腹膜炎的可能。

    其他檢驗還包含有冠狀病毒抗體力價數檢測,此種檢驗方式可能有幫助但是結果的判讀上要十分小心,因為陽性(有抗體)並不能確診貓傳染性腹膜炎而陰性(沒有抗體)也不能說就不是貓傳染性腹膜炎。最大的原因就是前面所述,很多貓咪都有感染冠狀病毒,因此可以測到陽性,但是陽性結果無法告訴我們是強毒株還是弱毒株。另一種檢測就是RT-PCR檢測,此種方式可以直接檢驗有無冠狀病毒,而不是只看有無抗體,不過依然無法分辨強毒株以及弱毒株。

    組織病理學檢查是唯一確診貓傳染性的方式,但在臨床上並不實用。

 

治療

    如果臨床症狀以及檢驗都指向貓傳染性腹膜炎,可能需要先與飼主溝通此為不治之症,且貓咪後期的生活品質會很差,安樂死將會是可能的選擇。

    支持療法是第一個會用到的治療,類固醇可以抑制發炎以及過度的免疫反應,化療用藥物chlorambucil以及cyclophosphamide也可與類固醇一同使用。不過上述治療沒有大型臨床實驗證明療效,臨床上類固醇通常能改善貓咪的精神食慾一段時間,化療藥物因為其副作用所以較少使用。貓干擾素也是另一個常見的治療用藥,干擾素被認為可以抵抗病毒但是目前也沒有臨床研究證實這個效果。新的治療像是免液促進劑(Polyprenyl immunostimulant)也認為可以控制乾式貓傳染性腹膜炎,不過同樣需要更多的證據支持Pentoxifylline也可用在血管炎,但目前研究顯示並無法增加存活時間或是改善生活品質。Thromboxane synthetase inhibitor是比較新的藥物,目前美國還只用在實驗室中。其他支持療法包含有點滴、餵食等。

 

預後

    平均存活時間3-200天,但只要臨床症狀出現,最終都無法存活。

 

預防

    疫苗目前並不可靠而且也不建議施打,除非是確定沒有感染冠狀病毒的幼貓,如果是抗體檢測陽性,或是同一環境中已經有發生過傳染性腹膜炎的貓則不建議施打疫苗。

    唯一能預防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方式就是不要讓貓感染冠狀病毒。可惜在實際情況下是很難做到,但還是可以從維持環境衛生做起。如果家中有貓咪因為傳染性腹膜炎死亡,應該在三個月內都先不要再進新的貓,因為冠狀病毒無法在環境中存活三個月以上。但如果本來家中就有其他貓咪,它們非常可能已經感染冠狀病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