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

  • 狗狗常見後腳跛腳原因之一髖關節脫臼-林奕辰醫師
    2020-01-08

 

 

 

 

狗狗最常發生脫臼的位置就是髖關節,大約有90%脫臼的案例都是發生在髖關節,這也是狗狗最常見後腳跛腳的原因之一。

髖關節脫臼最容易發生在狗狗受到創傷的時候,例如從高處跳下,小型狗從沙發或床上跳下就可能發生髖關節脫臼,或是車禍撞擊造成的創傷,尤其是如果狗狗本身就有髖關節發育不良或是關節退化的問題,則更容易發生髖關節脫臼。

 

髖關節脫臼的症狀

因為髖關節脫臼常常是創傷後發生的,所以最常見的症狀是急性跛腳,受傷的那隻後腳會提起來不敢著地,非常疼痛。半脫臼比較容易發生在有髖關節發育不良或是關節退化的狀況下,並且可能發生在雙側髖關節。若脫臼變成慢性的,則受傷的腳可能會稍微能夠著地,可以部份負重,或是變成時好時壞的跛腳。

 

髖關節的解剖構造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髖關節的解剖構造,髖關節是由股骨頭與髖臼組成的可動關節,讓關節穩定不脫位的主要構造是關節囊以及連接股骨頭和髖臼的圓韌帶,其次是關節周邊的肌肉,如臀肌群。通常髖關節脫臼的時後,這些幫助穩定關節的構造會破裂受損,而約有78%的髖關節脫臼案例是股骨頭往髖臼的前背側脫位,所以我們可能會發現患肢變得比正常肢短一些。

解剖構造圖

 

IMG_0767.JPG

 

髖關節脫臼的診斷

髖關節脫臼的診斷需要有基本的病史了解,例如有沒有創傷事件發生?跛行是急性的還是慢性的?理學檢查也經常可以用觸診等方法發現髖關節脫臼,另外,影像學檢查也是必須的,除了確定髖關節脫臼的方向以外,也要排除是否有其他問題,例如未成年幼犬比較容易發生的股骨頭生長板骨折,因為幼年動物生長板尚未閉合而較為脆弱,在受到創傷的時候,更容易在生長板的位置發生斷裂。

本院病患X光影像—髖關節前背側脫位

5309_17903_20190813122448.0.jpg

5309_17916_20190813165102.0.jpg

髖關節脫臼的治療

治療有許多種方式,在一般沒有合併骨折等其他問題的髖關節脫臼,通常我們會先進行非手術復位(封閉式復位),即使之後做過非手術復位再做手術復位也不影響預後,好處是只需要短時間的麻醉,並且可以保留正常的構造,方法是把移位的股骨頭放回髖臼窩,再用包紮的方式固定髖關節,特別注意一些有外傷的病患可能不適用包紮,並且包紮容易鬆脫,需要密切的注意,如果包紮有滑落或位移就要重新包紮,否則即失去固定髖關節的效果,也要注意皮膚是否有被包紮勒傷或是皮膚炎,以及末梢血液循環是否正常,有沒有末肢水腫的狀況。如果包紮能夠維持,建議至少包紮兩周,讓周邊受傷的軟組織癒合,移除包紮之前也需要再度以放射線學檢查髖關節是否仍在正常位置。
若復位的時間點在受傷的四到五天之後,則非手術復位的預後會更不好,更容易再度脫臼,盡早復位可以減少關節面的傷害,保留軟骨的營養,減少肌肉的收縮與纖維化,堆積在髖臼窩的組織也會比較少。
封閉式復位的成功率在報告中僅有50%,包紮的維持也十分不易,至少三天就需要回診一次確定包紮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再度脫臼。

如果封閉式復位失敗,或是短時間內反覆脫臼、有其他處的骨折、有髖關節發育不全或退化性關節炎,則要考慮手術復位或是股骨頭切除術。手術復位方法有很多,例如利用植入物幫助穩定髖關節、重建被破壞的關節囊等等,每個方式都各有優缺點,選擇哪一種方法則通常是依據手術醫師的習慣和經驗決定。


但很多時候,受傷的髖關節已經沒有很好的結構,手術復位的預後不好,或是病患的體重小於22公斤,則我們可以選擇股骨頭切除術,切除股骨頭避免骨頭和骨頭之間的摩擦以減少疼痛,手術之後軟組織會形成假關節,而假關節在22公斤以下的病患可以提供良好的運動功能,並且不會有再度脫臼與植入物併發症的風險,缺點是切掉股骨頭就會失去正常的構造,是一個不可逆的手術,並且有體重的限制,超過22公斤的病患就比較不適合這個手術,手術後需要配合頻繁的復健,足夠的肌肉量才能輔助關節的穩定,讓病患運動的時候不會感到疼痛。大部分的病患預後良好,經過適當的復健,在術後平均六到八個月內,患肢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揮正常的功能,雖然患肢會比對側後腳稍微短一點,並且關節活動度會差一些,但是通常不會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

本院病患股骨頭切除術後X光

5309_17958_20190815184755.0.jpg

另一個選擇是全髖關節置換,利用合成材料置換髖關節,常用於人類醫療,當狗狗因為嚴重的關節炎等等問題不適合手術復位,又大於22公斤,不適合股骨頭切除術,全髖關節置換就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但是手術費用較高,在台灣進行此手術的醫院較少,目前本院也尚未使用此手術方式。

 

本院病患右後腳股骨頭切除手術後復健照片

 

IMG_0764.jpg

手術後兩個月已經能夠正常使用右後腳

IMG_9527.jpg